84岁老人16年造出“龙芯”,为国省万亿元,美国人也害怕

2021-03-31 09:33:08 467

能让美国害怕的人,在这个世界上并不算多。

可是在中国,就有这样一位女科学家,被美国认为是可怕的中国人。

她是中国微电子行业的见证人,以瘦弱的身躯,挑起了中国集成电路研发的重担。

她是已过耄耋之年的老人,却为了国家利益,坚守在科技第一线。

她参与研发的“龙芯”芯片,不仅让中国彻底突破了美国对我们芯片领域的封锁,更为国家节省下将近1.4万亿元的开销。

她被誉为“龙芯之母”,甘愿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中国芯片事业。

她,就是黄令仪。

英雄无名,生于忧患

1936年,抗日战争的大幕即将拉开。

当时中国内战不断,而日本侵略者在侵占东北之后,又将魔爪伸向了中原。

在这样一个动荡的年代,黄令仪出生在了广西南宁一户普通人家。

小时候的她,总是跟随父母东躲西藏,每日食不果腹,活着便是最大的幸运。

黄令仪曾形容她的童年,是在日本侵略者敌机的扫射中度过的。

她曾躲在防空洞中,眼睁睁地看着洞口抽烟的大人,被敌机炸死;也曾在听到飞机袭来的声音后,被父母摁在地上,久久不敢起身。

国破山河碎的绝望,和无处躲藏的恐慌,深深地印在她幼小的心灵。

然而,这种恶劣的环境,不但没有让她变得懦弱胆怯,反而使得她比同龄人更加成熟。

在战火中长大的孩子,比任何人都渴望学习,渴望知识。

黄令仪也不例外。

初中毕业后,黄令仪因为学费问题无学可上,她哭着去求父母,父母却劝她,你死了上学的心吧!

可她并不想就这样放弃,无奈之下,她跑去找了当时的团委书记梁汇全,希望组织可以帮她解决问题。

梁书记听完黄令仪的请求后,毫不犹豫便答应了她,他对黄令仪说:“国家百废待兴,急需建设人才,应该继续学习。”

事后,梁书记不但派人劝说她的父母同意她上学,更为她开具了免学费及助学金的证明。

拿到证明的那天,黄令仪喜极而泣。

她说,“当时我最大的愿望,便是为祖国的强大而出力。”

在上大学之前,“读书”一直是黄令仪生活里最重要的事。

她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来学习,如愿考上了华中工学院后,她也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。

因为成绩优异,她被派往清华大学进修,而那个年代,国家正大力发展科学事业,清华也为此开设了半导体专业。

黄令仪知晓后,率先响应国家号召,成为了清华半导体专业第一届学生。

至此,她与“微电子学”结下了终身之缘。

一生挚爱,命运多舛

在象牙塔的岁月里,国家的苦难、民族的耻辱,黄令仪一直铭记于心。

她誓要用自己的知识与热情,来回报祖国,给这个积弱已久的国家,带来一丝力量。

1960年,黄令仪学成返回母校,创办了半导体专业和实验室。

那时的黄令仪,年轻气盛,什么都要自己动手,很快便研制出了半导体二极管,这让她异常高兴,准备继续攻克难关。

可是,三年困难时期来临了,由于粮食紧张,国家调整了方针,学校半导体专业下马。

人生就是如此,上一秒还花团锦簇,下一秒便会无疾而终。

虽然心血付之东流,可黄令仪并没有沮丧,儿时经历赋予她的坚强与不屈,在此时映射了出来。

之后,她被分配到了中科院计算所工作。

那时的实验室,四壁徒墙,空空如也,只有一个身穿白大褂的年轻人,蹲在一个电炉旁边,炉上有一个玻璃烧杯,里面有几块指甲盖大小的紫蓝色硅片,这就是当时要做的二极管。

虽然条件艰苦,可这依旧不能阻挡黄令仪做科研的热情。

黄令仪相信,这些晶体管和集成电路板,势必会在将来决定一个国家的走向。

1965年,国家要研制微型计算机,这一项任务落在了黄令仪和她的同事身上。

这是国家急需的任务,也是时代赋予的使命,黄令仪心中高兴且紧张。

那时候,所有人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其中,没日没夜的工作,从不知劳累,只为一次次突破难关。

终于团队在不懈努力下,第二年便研发出了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“156组件计算机”。

在那个艰巨的时代,人们愿意奉献自己,是因为长夜难明,前途渺茫,以至于必须要舍命燃灯,照亮前路,才能传递出属于未来的光芒。

可是,再努力的付出,也有被现实打败的一天。

1983年,由于经费紧张,科研所已经拿不出钱来支持黄令仪团队,进行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研究。

所长征询黄令仪意见,她悲痛地说:

“现在我们不搞集成电路和芯片研究,那以后做计算机的人就只知道用芯片,其他的就什么也不知道,那怎么能够设计出一台计算机呢?”

那一夜,她痛哭了一整晚,十几年的心血就这么结束了。

也许在别人看来,这只是一个项目的终止而已,只有黄令仪自己明白,“中国芯片”的梦想,将被无限期搁置。

而从那天起,中国进入了“无芯”的时代。

命运抉择,成于恒心

37年后,83岁的黄令仪获得了2019年的“CCF夏培肃奖”。

对于这个奖项,黄令仪很看重,因为这不仅是对中国芯片的认可,也是对自己梦想的认可。

记得30年前,黄令仪被派往美国的一家公司进行合作。

闲暇之余,她听说加州拉斯维加斯,有一个国际芯片的展览会,便想去看一看。

然而,她跑遍了现场成千上万的摊位,却找不到一家属于中国的摊位。

好不容易看到几个中国人,手里拿着长城的塑料袋,她急忙跑过去问:“你们是来参展的吧?”

可得到的答案却是:“不,国外技术比国内先进,我们是来参观的。”

这个答案让黄令仪,既震惊又心痛,眼泪止不住的掉了下来。

1963年时,中国的集成电路的研究水平还是与世界同步的,可如今20多年过去了,差距却已是天壤之别。

这一次她暗自下决心,一定要设计一块高水平的芯片来参展,以此洗刷耻辱。

回国后,黄令仪开始疯狂地搜集各种资料,然后进行对比实验,没有一刻停歇。

经过不懈努力,她设计的芯片专利在2000年国际发明专利博览会,被评为了银奖。

这个成绩虽然优异,可中国依旧没有能力,独立造出属于自己的芯片。

那时的中国缺的不仅是设计芯片的工艺,还有制造芯片的设备。

没有制造设备,再好的设计工艺也是白搭。

她甚至无奈道:“一个科技工作者最大的痛苦,就是他用心血灌溉的珍贵芯片做出来了,却没有用!”

有人说她只会干活不会说话,可她却说,这是自己的肺腑之言。

人,有时候就是要依靠着自己的不甘心,才能在绝望困苦中多走上几步。

2003年,中国微电子所与计算所正式签定合同,成立了龙芯实验室,邀请黄令仪共同开发“龙芯”芯片。

那时的黄令仪已经66岁高龄。

本来已选择养老退休的她,在听到祖国与同伴的召唤后,又一次投身到这片热爱的事业中。

然而,没过多久,“汉芯”造假事件被曝光,芯片领域受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冲击,所有人对我国芯片行业不再相信,甚至开始怀疑中国能否还能拥有自己的芯片。

可这外界的一切,都与黄令仪和“龙芯”无关。

心无杂念的人,从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,低潮与苦难,也从来熄不灭一颗炙热的心。

黄令仪开始了对“龙芯”芯片中“宏单元全定制模块”的设计。

然而,这一次非典来临,所有单位都做出了调整,黄令仪本以为研究又要搁浅,可这一次研究所却坚持了下来。

大家的热情依然高涨,努力学习,认真工作,每天晚上十点之后,人们才陆续离开实验室,而就在这样的非常时期,“龙芯”芯片宣告成功。

这一次,我国终于开始掌握了当代CPU的关键设计技术,这意味着中国计算机“无芯”时代的终结。

2015年,中国发射了首枚搭载“龙芯”芯片的北斗卫星。

这让美国惊恐万分,此次北斗上天,说明中国芯片已脱离了他们的掌控,他们无法再对中国芯片领域进行干涉。

2018年,年过八十的黄令仪再度出山,带领团队自主研发出中国龙芯最新一代处理器,而这款芯片的诞生,为我国省下了每年将近两千万美元购买美国芯片的费用。

虽然 “龙芯”现在依旧有所不足,虽然中国民用芯片依旧受控于美国,但黄令仪用自己的恒心与毅力,告诉世人,“龙芯”不会放弃,中国也不会放弃。

她曾说过:

“人生取决于思维,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。命运取决于选择,成于正义,败于诱惑。一生取决于内心,大爱常乐,小我恒苦。一世坚持于正念,风雨无阻,雷鸣失声。”

中国“芯片人”,几十年的激愤,数十载的屈辱,半个世纪的专心,势必会一飞冲天,令国人惊艳,让世界震惊。

风雨无阻,砥砺前行

黄令仪说过:“我最大的心愿,就是匍匐在大地上,擦干祖国的耻辱。”

黄令仪用自己的汗水与努力,努力搭建着中国半导体事业的天梯,努力擦拭着中国过去的耻辱。

她经受过落寞,也经历过辉煌,她所有的奉献,不为了后世留名,只为中国芯片有朝一日,可以站在世界之巅。

这份信念,铭记在她的生命里,无论如何都无法让她割舍。

打破西方垄断这条路,势必会难走,但她就是要在这“四面楚歌”的境地中,为祖国闯出一条光明大道,哪怕战斗到最后一刻,也绝不退缩。

她就像是唐吉诃德,拿着手中的长枪,便义无反顾地冲上赛场,无论对方是巨人还是风车。

“十年耻痛今宵去, 芳草天涯迷人还。”

黄令仪这一世,是为“芯”而生;她这一生,亦是为国而争。

而在我们中国,像黄令仪这样舍弃小我,秉持大爱的“理想主义者”,还有许多许多。

虽然中国的“芯片”之路依旧艰难,但只要有像黄令仪这样的理想主义者在,便没有谁,能阻挡中国科技向上的步伐!

本文作者 | 琳小柒

责任编辑 | 柳叶叨叨


电话咨询
产品中心
解决方案
关于我们